形态描述
小型跳鼠,体重44~61g;体长90~125mm;尾长121~185mm;后足长(不连爪)40~52mm;耳长18~32mm。颅长23.7~27mm;颧宽19~22.3mm;后头宽14.7~16.8mm;鼻骨长8.5~10.7mm;眶间宽7.7~9.7mm;听泡长6.2~7.1mm;上颊齿列长4.3~5.3mm。
体背面和前后肢呈暗土黄色杂以黑色;眼下方各有1不明显的灰斑,眼下的较大;耳基部无白斑;尾2色,上面似体背毛色,下面稍淡,尾端有1狭的毛束,先为黑色,继为白色尾尖;后足基部土黄色,趾白色;足底露裸,两侧具有稍长的黑褐色毛,不形成明显的肉垫;臀后部上方有1白色宽纹;体腹面从下唇、喉、胸、腹以及四肢内侧均为纯白色,仅胸部略掺以土黄色调。
颅骨短小;颧弧甚宽,为颅长的80~82%;鼻较长,为颅长的36~39.5%,其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,后端中间有缺刻,呈钝楔形;脑盒后部呈圆弧形;门齿孔长;达第一上臼齿前缘基部水平。腭骨后缘中间向后突出。上门齿向前倾斜,明显超出鼻骨前端。颊齿3/3,无上前臼齿。
体背面和前后肢呈暗土黄色杂以黑色;眼下方各有1不明显的灰斑,眼下的较大;耳基部无白斑;尾2色,上面似体背毛色,下面稍淡,尾端有1狭的毛束,先为黑色,继为白色尾尖;后足基部土黄色,趾白色;足底露裸,两侧具有稍长的黑褐色毛,不形成明显的肉垫;臀后部上方有1白色宽纹;体腹面从下唇、喉、胸、腹以及四肢内侧均为纯白色,仅胸部略掺以土黄色调。
颅骨短小;颧弧甚宽,为颅长的80~82%;鼻较长,为颅长的36~39.5%,其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,后端中间有缺刻,呈钝楔形;脑盒后部呈圆弧形;门齿孔长;达第一上臼齿前缘基部水平。腭骨后缘中间向后突出。上门齿向前倾斜,明显超出鼻骨前端。颊齿3/3,无上前臼齿。
生物学
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。食物包括球根、种子、花及植物绿色部分。黄昏至黎明活动。洞道一般长1.5m,最长可超过5m。夏季洞道较浅,一般超过30cm深;冬季洞道较深,达1m。繁殖时期从春天到秋天。每年1、2胎,每胎3~6仔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本种已知有5个亚种。我国有2个亚种:
1.内蒙古亚种 A. p. potanini Vinogradov, 1926
体和颅骨略较其他亚种的大。体长约125mm;颅基长约26.5mm。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和奥多斯。国外分布在蒙古南部戈壁地区。
2.北疆亚种 A. p. aralensis Ognev, 1948
体和颅骨均较内蒙古亚种略小,体长92~107mm;颅基长23~25mm。分布在新疆西天山、准噶尔盆地、哈密盆地、布尔津、富蕴、木垒和巴里坤等地。国外见于前苏联酉南部。
1.内蒙古亚种 A. p. potanini Vinogradov, 1926
体和颅骨略较其他亚种的大。体长约125mm;颅基长约26.5mm。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和奥多斯。国外分布在蒙古南部戈壁地区。
2.北疆亚种 A. p. aralensis Ognev, 1948
体和颅骨均较内蒙古亚种略小,体长92~107mm;颅基长23~25mm。分布在新疆西天山、准噶尔盆地、哈密盆地、布尔津、富蕴、木垒和巴里坤等地。国外见于前苏联酉南部。